自2002年起,中科院学部院士大会学术交流活动逐步向社会开放■◆◆■,深受科技界和社会各界欢迎◆◆■。中科院学部主席团五届十三次会议决定,结合两年一次的院士大会,举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年会。本次院士大会期间举办的首届学术年会,内容包括环境变化、城市化发展和新型通讯技术等。
朱作言表示,希望■■“两刊■★★★■★”通过改革,能够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真正办成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具有权威性和一定规模的国际化的高水平学术期刊◆◆★◆★★。
■◆“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由院士组成的最高学术团体■★◆,不仅要成为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作为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具有最高学术称号的院士群体,有责任和义务举办向社会开放的学术活动,让公众了解科学、接近科学■★、树立科学行为观。■◆”
针对“两刊”存在的种种问题■◆★■◆,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制定了4项管理措施。一是推动组建■★★“两刊★★★★■”理事会,完善决策机制★■◆;二是遴选各辑主编并大力支持主编组建国际化编委会;三是实行主编学术负责制;四是充分发挥广大院士作用★■,鼓励院士及其合作者向“两刊”投稿★◆■■★■,鼓励院士向“两刊■★■■◆■”荐稿,要求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必须在◆■■“两刊”上发表论文。
除科普工作★◆■■,朱作言同时指出,提升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任重道远。他表示,一个国家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高低与其科技实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一批国际知名的学术刊物,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就不能得到完整体现。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普遍偏低,与世界优秀科技期刊水平差距很大。而一些国际性知名期刊和出版发行机构纷纷进军中国,争夺优秀稿源和市场。面对国际科技期刊质量精品化、运营集群化★◆、手段信息化、市场细分化和竞争全球化的趋势,打造一批我国自己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刊物◆◆★★◆◆,是摆在全体院士和广大爱国科技工作者面前的又一艰巨任务。
与此举相对应的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国际竞争中,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提升综合国力的战略共识。
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中国科学》杂志社首先从科学出版社中剥离出来,成立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了各辑编辑部◆■■★■■,面向海内外招聘编辑部主任,自主办刊,加强编辑和经营能力■★■◆■◆。同时,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还要求中国科学杂志社开拓国内国际发行市场,扩大海内外发行量■◆★★◆◆,并鼓励探索★◆■“开放获取■◆■”办刊模式,实现部分乃至全部论文全球免费公开获取。
朱作言说:“今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从这次特大地震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必须加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和抗震意识。”今年,应部分院士要求,本次学术年会专门安排了地震灾害专题报告会。同时,今后的◆■■■■★“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中还将增加增强社会公众防灾抗灾意识的内容■■。
《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综合性中英文学术刊物。但近年来也面临着稿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发行能力低、学术影响力偏低等问题。为此,2005年◆★◆★,周光召院士等10位主编提出将“两刊”放在学部平台运作的建议,以更好地推动“两刊”改革与发展。学部主席团执委会五届二次会议通过了该建议◆★。
朱作言表示■★★★■■,◆★★★■■“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是学部为科学家们搭建的奉献社会、服务大众的公益性活动平台。许多院士在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或从事着某一方面重要社会工作的同时,仍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不辞辛苦地参加巡讲,部分院士多次参加巡讲,表现出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团已经成立6年,至今,已成为有广泛社会影响的科学传播知名品牌◆■★■■★。近两年,巡讲团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2006年的■■◆■◆“自主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西南专题巡讲活动、2007年“加强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中部地区专题巡讲活动等■■■。此外■◆★■◆,还参与筹划和组织了全国科技周、科技强军、油气勘探展望、王淦昌先生百年诞辰纪念等系列专题巡讲活动■■。累计组织报告会113场★■■■,共有123人次院士专家参与。
在6月23日开幕的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朱作言在作《中国科学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工作报告》时作上述表示。他在报告中指出◆■,今后要加强学部科普活动的筹划和组织,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并促进《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改革■◆■◆◆,提升我国学术刊物的国际影响力。
据悉,中科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是在上次院士大会,也就是2006年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上正式成立的。此举标志着学部的科普工作、学术交流和出版工作等与学部的咨询工作、科学道德建设工作一样■★◆,步入系统组织、规划发展的轨道。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院士的社会责任。